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学说信仰互补互助地融合,汇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体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道教认为:纯自然的的状态是人类 理想的状态,服饰也应顺其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服饰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夸张、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人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的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境界。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思想上主张拼命地抗争,使私欲膨胀,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人体之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自然规律,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人的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的立体效果。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挂时像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在造型上忽视了人体三维造型相一致的精确数字,用这种没有凹凸的平面裁剪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空间的空间造型更趋于整体感。
西方人在塑造美学观念下产生的是竭力表现人体的立体裁剪服装,无论是挂在衣橱里还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来,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间效果。
西方的服饰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有着明显“自我扩张”的心理动机:渴望占据更多的空间,于是增大服装的造型体积,将服装视为一种扩大自我肉体的工具。这种夸张服装造型,使人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
体现和继承古代服饰的精髓,是现代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充分理解古代服饰中的深刻内涵,现代服饰才能融会贯通,而不是照搬与模仿,正如服装设计师马可说得那样:“设计师要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气韵就来自于服装的灵魂。今天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入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
设计师们简单的设计语言和视觉要素要以理解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才会使作品平中见奇。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古往今来一直不停歇地在共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服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们的是,透露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